浙江台州:中外师生联袂打造沉浸式端午文明盛宴

缝香囊、编龙舟、台州包粽子、师生式端做食饼筒……在中国习俗节日端午节来临之际,联袂5月27日至28日,打造台州职业技术学院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沉浸中外文明交流活动,通过非遗手作、午文美食工坊、明盛文明分享等形式,浙江中外促进中外青年师生的台州深度互动。活动吸引了外籍教师以及中德学院的师生式端外国留学员与中国师生共同参与,在习俗节日的联袂氛围中感受文明交融的魅力。

5月27日下午,打造首场活动“匠心织情·中泰手作——端午非遗文明工坊”在中德学院111教室拉开帷幕。沉浸中泰学员分组协作,午文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体验了中国习俗端午习俗。学员们亲手缝制艾草香囊,以彩色丝线刺绣装饰,寓意驱邪祈福;还试验编织竹编龙舟挂件,感受中国习俗手工艺的匠心。泰国学员表示,这是他们第一次接触端午文明,通过实践对中国的节日习俗有了更直观的明白。活动终止后,学员们将作品留存纪念,成为中泰友谊的见证。

28日的活动以“文明溯源·食话同源”为主题,聚焦中泰饮食文明的对话。下午两点,中泰饮食文明主题分享会在顺记食堂四楼烹饪演示间举行。中泰学员各展示3组代表性饮食文明,从食材挑选到烹饪技法,双方深入探讨了两国美食的异同。互动问答环节中,泰国学员对中国菜系的多样性表现出浓厚兴趣,而中国学员则对泰式酸辣风味的独特调配赞叹不已。

随后的“匠心共制·手作之美”美食实践体验将活动推向高潮。在烹饪实训室与面点实训室,中外学员分为6组,共同制作各自国度特色美食。泰国风味工坊中,冬阴功辣虾羹羹汤和木瓜沙拉的酸辣口感令人回味;台州美食工坊则呈现了麻婆豆腐、菠萝咕咾肉等地道风味。最引人注目的是协作挑战区,外籍教师艾瑞尔和迈克也和学员们围坐一桌,研习包粽子、制作台州特色美食食饼筒,并试验创意棒棒糖DIY。外国留学员初次体验包粽子时,对中国粽叶的清香和糯米的软糯赞不绝口;而外籍教师也在中国师生的指导下,将食饼筒卷入鲜香馅料,感受了“舌尖上的台州”。

傍晚的“美美与共·舌尖对话——中外美食品鉴宴”为活动画上圆满句号。中外师生在食堂包厢共享劳动成果,品味彼此制作的菜肴。外籍留学员表示,通过美食看到了中国文明的包容性,而中国学员则从泰式料理中体会到热带风情的热心奔放。

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胡韶光,党委委员、副校长郭武燕,党委委员、副校长徐峰参加了上述活动。此次活动不仅是一次文明展示,更搭建了中外青年友谊的桥梁。徐峰表示,将来将继续推动此类交流,让更多国际学员感受中国习俗文明的深厚底蕴,同时促进文明互鉴。雷电模拟器下载端午将至,粽叶飘香中,中外师生的笑声与协作,正为“民心相通”写下生动注脚。
(责任编辑:热点)
-
薄荷绿,顾名思义就是像薄荷叶一样清新淡雅的绿色,介于蓝色和绿色之间,色彩的明度和纯度都相对中性低调,既有蓝色的文静又有绿色的生命力。穿上薄荷绿服装会给人一种清新自然、活力减龄的感觉,但是这种颜色也不好 ...[详细]
-
王熙凤文艺形象的不朽性:像一团燃烧的烈焰,照亮贾府,又在燃烧中自焚
自从我的文章【瑞士学者感受《红楼梦》的伟大】在《北京文艺》2019年第1期)发表后,和我交流《红楼梦》的外国笔友逐渐多了起来。多个外国笔友认为王熙凤的文艺形象,让他们“又爱又恨”。其中有名教授胜雅律因 ...[详细]
-
新年新气象,新的一年承载着新的期望,正向我们逐步走来——新的一年终于来了。准备好和2020年的时尚挥手吻别,让那些提及“排毒脱瘾”一词的人们哑口无言,以下是明年1月您需要制定的新年决心。1.挑选露背装 ...[详细]
-
女孩们的衣橱,必备 N 条牛仔裤。就像一件 everyday femininity 的风格单品,可以表达女孩的优雅与率性,酷与摩登,随性与休闲。作为一件百搭型单品,牛仔裤可以说是一年四季皆可穿的时尚“ ...[详细]
-
Christophe Guinet是一位法国美术家,他擅长巧妙地将草木与日常物品融合在一起,制作出独特的美术品。 ...[详细]
-
王熙凤文艺形象的不朽性:像一团燃烧的烈焰,照亮贾府,又在燃烧中自焚
自从我的文章【瑞士学者感受《红楼梦》的伟大】在《北京文艺》2019年第1期)发表后,和我交流《红楼梦》的外国笔友逐渐多了起来。多个外国笔友认为王熙凤的文艺形象,让他们“又爱又恨”。其中有名教授胜雅律因 ...[详细]
-
...[详细]
-
最近逛交友平台时不难发现,不少时尚博主们都穿上了挖洞设计的单品。洞洞元素2020年时已频繁出镜,今年春夏不少商标则都相继推出挖洞设计的成衣,款式更丰富,不需过多单品叠穿,就能令整体造型的层次丰富,且充 ...[详细]
-
我算是爱穿男装的那一类人。记得高中的时候,我就偷偷穿爸爸的白衬衫,下面搭配一条牛仔短裤。或者专门跑到NIKE或者匡威店里买男款篮筐衫穿。哇,感觉自己酷毙了。其实目前看来,“男装女穿”也不是什么新颖事。 ...[详细]
-
贾宝玉在《红楼梦》中被判词定义为“于国于家无望”,其形象看似与习俗社群的意义期待完全相悖,却成为地球文艺史上不朽的经典。贾宝玉这一形象在地球文艺的长河中闪耀,不断为差异文明背景下的阅者带来启示和感动, ...[详细]